
從未來到未來 構建天大育人新范式
答記者問
期次:第1329期
查看:16




津云:天津大學的專業設置,是如何體現從未來到未來的人才培養理念的?
李斌:我們積極開展專業優化調整,不斷豐富學科專業內涵,面向未來,根據產業需要超前布局設置一批戰略新興領域的新工科專業。據統計,2018—2025年,共新增19個本科招生專業,智能醫學工程、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學等均為當年國內首個或首批設置。例如,當今社會,人工智能已經開始賦能各行各業,也是當下學生報考最熱門的專業之一。天津大學在2018年就成立了人工智能學院,也是全國首批35所招收人工智能專業的高校之一,2024年,天津大學網絡安全學院入選國家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范項目。再比如,我們敏銳地捕捉到,合成生物學及其應用已在深刻影響化工、食品、消費品、能源、醫療健康和農業等領域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價值,已經成為當下化工產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因此我們從2019年起就設立全國第一個合成生物學專業,今年又專門成立合成生物與生物制造學院,專門培養這一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從專業質量講,學?,F有72個本科招生專業,其中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54個,占比75%。根據軟科對中國大學專業的統計分析,天津大學A類及以上專業達59個,其中全國前十的專業達到40個,在這些專業就讀的學生占在校生總數的90%以上。
可以說,學生到天大來,無論到哪個大類或者專業學習,都能享受到一流的本科教育,學習到最前沿的專業知識,掌握最扎實的科研技能。
科技日報:元院士您好,通過剛在新工科領軍工程計劃的整體介紹,我們可以看到合成生物學在“領軍工程”中,同時您也是牽頭專家。您是否可以給我們簡要介紹一下合成生物學方向在學生一體化培養中,有哪些特色舉措?
元英進:合成生物學是大國生物科技博弈的戰略必爭領域,是未來產業。合成生物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和原創性技術突破關乎國家安全,關乎科技自立自強,關乎經濟安全和人民福祉。
天津大學在合成生物學領域的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方面領先優勢突出。2024年天津大學獲首批一流培優學科方向——“合成生物學”。天津大學在國際上率先建立了合成生物學博士點和本科專業,天大合成生物學在軟科學科排名是A+學科,全國第一。天津大學率先構建了從本科到博士的完整貫通式人才培養體系,使學生能夠系統深入地掌握合成生物學的理論知識和科研創新思維,提升其獨立解決復雜科學問題的能力,為其在該領域開展原創性研究奠定堅實基礎。
作為天津大學“領軍工程”首批實施方向,合成生物學整合了校內生物學、工程學、數學、微電子科學與工程、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藥學、化學和材料學等多學科優勢,打破傳統學科壁壘,培養學生具備多學科貫通的知識體系和綜合能力。
如何讓這部分頂尖學生在我們的培養中更加卓越,這是我們非常關注的問題。我們匯聚海內外頂尖人才與企業專家,打造一支由戰略科學家、院士、總工程師、國際知名學者及行業領軍人才組成的多元師資隊伍,強化科研與教學的融合能力。通過選拔并滿足條件的學生,配套若干超常規人才培養機制。聚焦重大國際前沿,結合模塊化課程、跨學科導師團隊及企業實訓平臺,培養具備前沿探索能力與跨學科視野的頂尖人才。在綜合評價方面,構建“學術能力+項目成果+產業貢獻”三維評價體系,突出成果導向,將重大科研成果、技術突破、工程設計、新型裝置研發等納入考核指標。同時,為了滿足數智時代對卓越工程人才的定位和要求,我們打造了AI融合的合成生物學科核心課程和多學科交叉課程體系建設,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水平課程,為本科生和博士研究生培養提供更豐富、優質的課程資源。在課程設置上,學生可依據個人研究方向自主構建跨學科課程模塊,如“生物+人工智能+系統工程”、“生物+材料+化學工程”、“生物+數據科學+計算生物學”等,打破傳統學科壁壘,促進多學科知識的深度交叉融合。學生可根據研究課題的需要,選擇參與多個高階課程模塊,形成個性化、定制化的知識結構。
中國青年報:劉院士您好,地球系統工程作為學校本次重點建設的新工科戰略領軍工程未來人才培養方向,我們想請您介紹一下這個方向主要的人才培養目標?另外我們了解地球系統工程是一個復合交叉方向,融合了工學、理學、管理學等學科領域,想請您談談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如何推動學科交叉融合?
劉叢強:天津大學新工科戰略領軍工程面向國家戰略急需和新興領域,瞄準未來產業和科技發展方向設計,旨在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按照“領軍工程”整體定位和培養目標,地球系統工程方向以地球系統科學、工程技術、政策治理的深度交叉融合為核心,致力于培養具備全球視野、系統思維與卓越工程實踐能力的復合型領軍人才。
作為融合地球系統科學、前沿工程技術、管理科學及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的交叉前沿領域,地球系統工程已成為系統應對全球環境挑戰、驅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學科方向。依托天津大學強大的工科底蘊,深度整合地學、環境科學與工程、計算機信息科學、管理科學等多學科優勢資源,聚焦區域綠色低碳轉型與生態系統綜合治理的核心難題,開展創新性研究與技術集成應用,為國家戰略實施與地方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科技與人才支撐。
從師資團隊來說,我們構建了由多位國家級領軍人才與多學科優秀青年人才組成的梯隊式支撐團隊。團隊成員多次參與地球系統模式、大氣模式、污染評估與治理等重點領域的研發工作,并主持多項物理與計算機交叉科學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此外,還聘請了數十位來自中海油、榮程鋼鐵、航天宏圖等頭部企業的技術專家擔任校外導師,深度參與學生培養全過程,推動“新工科”理念下高標準、高素質人才的系統培養。
從培養模式來說,我們一體化設計學生的培養方案,推進學生綜合評價改革,構建能力導向的綜合素質多元評價體系,探索通過科研創新或工程實踐成果替代部分學分。讓跑得快的學生“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早接觸科技前沿”。此外,我們結合七里海濕地、南港CCUS園區、雄安數字孿生平臺三大實訓基地,開展項目驅動式實踐教學。我們認為科研與教學是相輔相成的,高水平的科研可以反哺教學,提供給學生最前沿的課題和眼界,同時,新興領域和未來人才培養方向的實踐,也會積極推動科研不斷實現新的突破。我們期待更多“有理想、有擔當、敢拼敢干”的同學們加入“新工科戰略領軍工程”。
光明日報:我關注到天津大學將“智能國際傳播”作為微專業建設群的標桿案例,計劃下學期正式面向全校開設。我的問題是,在天津大學這樣一所以工科見 長的 高 等 院 校中,新聞傳播等這些偏文科類的專業的建設是如何考慮的?“智能國際傳播”等“偏文性質”的微專業又是如何服務工科強校背景下的本科人才培養的?
陸小華:我們為什么要這樣做?一個本科生上到博士正常畢業是2030年。2030年的中國需要什么人才?世界需要中國提供什么人才?這是天大出臺一攬子人才培養計劃的戰略出發點。2030年需要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能為人類進步做貢獻的人才,不僅需要超強的專業素養,也要能夠把自己的學術認知、學術成果、學術貢獻告訴世界。一個deepseek的成功、開源,使得全世界都看到中國的硬核科技成果,全世界在重估中國市場的價值。如果中國的學生在未來的十年更善于把中國的科技成果、中國的產業進步、中國的社會進步告訴世界,那么就可以產生更好的成果。因此,簡單說未來領軍人才一定要有很強的國際傳播的素養,一定要有很強的善于利用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手段去進行國際傳播的素養。這就是我們要做智能國際傳播微專業的由來。
第二句話,我們為什么能做好?天津大學新媒體與傳播學院是全中國唯一把“新媒體”三個字寫在學院名字前面的新聞傳播學院;是全中國也可能是全世界唯一在新聞傳播學院里既培養新聞傳播的碩士生,也培養人工智能方向、電子信息新媒體科技方向的碩士、博士、工程博士。這個學院的三分之一老師是工科老師,工科老師上課要文科老師來參與打磨,文科老師上課要工科老師來參與賦能。
第三,我們會怎么做呢?知識的獲得是重要的,但是能力的獲得、能力的學習更重要。從這個角度看,就兩件事:一思維方式,二方法論素養。所以未來智能國際傳播這個微專業是給元老師的學生,劉院士的學生,天津大學所有學生賦能的。給學生的思維方式、方法論素養賦能。希望學了這門課,能讓工科學生如虎添翼,文科學生能夠進一步增強與人工智能共生的能力。我就介紹這,謝謝。